另外步兵还会带一个黑色牛皮弹药包、一把刺刀、一个水壶(有的还佩戴短刀)
当今军队绿、褐、黑色的迷彩占据主流,甚至出现了“地球Multicam联军”的趋势,这种乏味不由得使人怀念起拿破仑战争时期的盛景。19世纪中叶以前的欧洲君主对于军队制服的痴迷可谓登峰造极,一个个不惜花重金打扮麾下的士兵,在鲜艳的制服上装饰各种羽毛、绒球、绣带。甚至有的还会亲自动笔设计本国军队的制服。在这种风潮下,欧洲军队的士兵一个个都在战场上花枝招展,仿佛成了一场时装秀。
不仅欧洲君主对着装非常重视,士兵们也是对自己要求颇高。1805年俄国近卫骑兵团在离奥斯特里茨战场还有两英里路的地方停下来清洁了他们的军服,给头发扑上了粉并且换上了他们刚刚从圣彼得堡得到的新马鞍——后来他们在奥斯特里茨几乎全军覆没。
拿破仑战争时代可以说是欧洲军队制服设计最为复杂精致的时候,其中拿破仑法军的制服可谓其中翘楚。我们可以从法军制服的价格感受一下它的“美感”。
拿破仑时期1法郎硬币含14.18克银,按今天银价0.463美元/克算,1法郎等于6.565美元。也就是说买一套线列步兵制服相当于至少要花元人民币。而这些钱都是国家出的。(顺带说一句,伏尔泰在1750年的年薪是2万法郎。)
你以为这么好看的衣服只需要一套吗?怎么可能!实际上法军士兵不止有一套制服,比如一个近卫骑兵最多的时候可能有套用于不同场合的制服:
下面是L. Rousselot绘制的法军帝国近卫龙骑兵的部分制服(蓝色衣服的是号手):
不过当时军队规模有限,非战争时期供应如此多样的军服似乎也并不构成太大问题。毕竟整个拿破仑法军在鼎盛时期也只有45万人。而在百年后的一战,法军总共动员了840万人,仅战死者就有150万。然而到了战时,物资短缺依旧使得原本光鲜亮丽的军官和士兵统统变得灰头土脸。到了1815年,许多法军线列步兵甚至只能穿着平民的衣服,再在外面套上一件臃肿的大衣。
拿破仑时期制服基本上由大麻、亚麻、羊毛、丝绸等面料制成。通常夏天穿透气的亚麻面料,冬天则是比较保暖的羊毛。制服上衣通常分为内外两件。里面的所谓马甲(Waistcoat)颜色以白色居多,但有些部队冬天会穿和外衣一样颜色的马甲。
外套则根据兵种不同有不同的式样。比如轻骑兵喜欢穿从匈牙利传过来的Dolman和Pelisse,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好看。Dolman一般单独穿或穿在Pelisse里面,Pelisse则作为外套,或者更炫酷一点,挂在左胳膊上(就像下面两位一样)。
由于Pelisse实在太贵(216法郎一件),轻骑兵们实在维护不起,战争后期基本上都锁在柜子里。
颜色方面,各个国家一般都都有自己独特的颜色作为代表色,比如法军就是“革命的色彩”——蓝白红。但由于各个部队经常各自为政,导致服装颜色常有例外,且欧洲国家太多颜色也不够用,因此友军误伤时有发生。滑铁卢战役中,英军把穿着蓝衣服的尼德兰盟友当成法国人一通猛揍,然后又把穿着蓝衣服的法国人当成尼德兰人放跑了。
:英国和丹麦
■ 白色:奥地利、萨克森、西班牙、法国保王党
■ 深蓝:法国、普鲁士、葡萄牙
■ 绿色:俄国
按照当时的漂白和染色技术,无论是纯白色还是其他颜色,都很难长时间保持较好的状态。深蓝色容易褪成浅蓝,绿色用不了多久发黄。白色不用说,只要在野地里走两圈就脏了,届时就需要再用白垩(就是粉笔)做处理。只有灰色比较持久,所以萨克森之类的小国的军服都是灰色。
一般部队都会装备大衣,以便抵御雨雪等恶劣天气。大衣颜色也各不相同,例如英军统一为灰色大衣。法军则比较复杂。军官最初为天蓝色,士兵则需要自己采购,有米色、褐色、蓝色、灰色等等。一些精锐单位还有自己独有颜色的大衣。不穿大衣的时候,一般会卷起来系在背包的上面,或者卷起来从一侧肩上方到另一侧腋下绕一圈系好。
拿破仑时期军帽的花样与制服不分伯仲,除了帽子本身式样繁多之外,各类绒球、花边、羽毛等装饰品也是各有特色。由于法军为其中翘楚,这里都用法军举例。
18世纪末欧洲军队通常佩戴两角帽或三角帽,但由于这种帽子顶部容易积雨雪,两个角遇水又容易垮到脸两边,欧洲军队逐步都换成了所谓Shako帽。这种帽子也是从匈牙利传来,是一种带帽沿的皮质圆筒帽,高帽筒中可以存放个人洗漱用具。
法军从1807年开始用Shako替换两脚帽,并通过帽子上的绒球或羽毛区分每个营中的兵种。一般情况下,纯色绒球或羽毛的为1营;带白色装饰的为2营。遇到雨雪天,还会把装饰物拆下来,并用油布把Shako包好作为保护。而在阅兵时,Shako上还会额外加上饰带。
法军步兵营编制和对应的饰物颜色(括号内为轻步兵编制):
■ 红色:掷弹兵(卡宾枪兵)连
■ 黄色:腾跃兵连
■ 深绿色:燧发枪(猎兵)1连
■ 天蓝色:燧发枪(猎兵)2连
■ 橙色:燧发枪(猎兵)3连
■ 紫色:燧发枪(猎兵)4连
法军有些精锐部队会戴熊皮帽(有的用羊皮),而英军戴熊皮帽的传统也是因为打败法军缴获了许多熊皮帽之后才逐渐形成的。熊皮帽随着兵种不同而样式各异,但最矮的也有近30厘米高。
相比Shako,士兵其实更喜欢熊皮帽。不仅因为熊皮帽逼格高,当敌军骑兵从马上往下挥刀劈砍的时候,熊皮帽也更能抗揍。
一般法军会将其必须的个人物品装在一个牛皮或者羊皮背包中随时背着,在战斗中也不放下来。另外步兵还会带一个黑色牛皮弹药包、一把刺刀、一个水壶(有的还佩戴短刀)。弹药包和刺刀用白色皮革带交叉斜跨,形成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制服的一大特点。
至于肩章(就是肩上流苏一样的饰物),在官方规定中本来只有掷弹兵连和卡宾枪连士兵,以及骑兵中的重骑兵才能佩戴。但在拿破仑时期不守规矩的情况太多了。战争部部长抱怨说腾跃兵“没有资格获得除了黄领子之外的任何区分标志”,但这帮矮子就是要带(掷弹兵连由整个营里最高的士兵组成,腾跃兵则是由最矮的士兵组成)。
短刀也是类似的情况。这些刀在战斗中用处很小,在需要轻装的遭遇战中还是额外的负担,但士兵们却很喜欢它们。或许这是一种“地位情结”在作怪——既然那些“高贵”的骑兵佩着威武的军刀,我们步兵为什么不能呢?
拿破仑战争可以说是欧洲军服设计的顶峰。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尤其是机枪的出现,军队战术不断演变。军人从站着打仗变成趴着打仗,扎堆前进变成了分散队形,隐蔽性成为了军服设计最重要的因素。最终过于鲜艳的军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各国军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集体变成了褐色或者灰色的“土猴子”。
或许男人本来挺爱美的,只是后来被机枪射怕了。
关于拿破仑时期战棋可以戳这里:
![另外步兵还会带一个黑色牛皮弹药包、一把刺刀、一个水壶(有的还佩戴短刀) 另外步兵还会带一个黑色牛皮弹药包、一把刺刀、一个水壶(有的还佩戴短刀)](https://rgoop.com/zb_users/upload/2024/03/202403031709469563639818.png)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